漢語“與”拼音是yǔ ,注音是ㄩˇ,解釋:“同額朋黨。說文解字:『與,黨與也。』史記˙卷八十九˙張耳陳餘傳:『敵多則力分,與衆則兵強。』漢書˙卷六十三˙武五子傳˙燕...”,對應Emoji符号:🐟。
- 字詞: 與
- 注音: ㄩˇ
- 拼音: yǔ
- 發音: yu3
- 解釋:
同額朋黨。說文解字:『與,黨與也。』史記˙卷八十九˙張耳陳餘傳:『敵多則力分,與衆則兵強。』漢書˙卷六十三˙武五子傳˙燕刺王劉旦傳:『群臣連與成朋,非毀宗室。』
1.贊成、允許。論語˙先進:『夫子喟然歎曰:「吾與點也!」』資治通鑒˙卷三十二˙漢紀二十四˙成帝綏和元年:『傳不雲乎:「朝過夕改,君子與之。」』
2.支助、贊助。老子˙第七十九章:『天道無親,常與善人。』唐˙陳子昂˙感遇詩三十八首之十七:『豈無當世雄,天道與胡兵。』
3.給予。如:『贈與』、『授與』。孟子˙離婁下:『可以與,可以無與。』韓非子˙忠孝:『此明君且常與,而賢臣且常取也。』
4.接近、親近。禮記˙禮運:『諸侯以禮相與,大夫以法相序。』宋史˙卷三三六˙司馬光傳:『所言盡害政之事,所與盡害政之人。』
5.跟從、跟随。國語˙齊語:『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,故又大施忠焉。』淮南子˙墬形:『蛤蟹珠龜,與月盛衰。』
6.結交、交往。韓非子˙奸劫弒臣:『君臣之相與也,非有父子之親也。』
7.争戰。左傳˙哀公九年:『宋方吉,不可與也。』國語˙越語下:『彼來從我,固守勿與。』
8.應付、對付。史記˙卷三十四˙燕召公世家:『龐暖易與耳。』宋史˙卷三六五˙嶽飛傳:『以為諸帥易與,獨飛不可當。』
9.如、相比。漢書˙卷三十四˙韓信傳:『大王自料勇悍仁強,孰與項王?』唐˙李 商隐˙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詩:『甘心與陳阮,揮手謝松喬。』
10.等待。論語˙陽貨:『日月逝矣,歲不我與。』楚辭˙屈原˙離騷:『汩餘若将不及兮,恐年歲之不吾與。』
11.推舉、選咀通『舉』。如:『選賢與能』。皆、丘通『舉』。易經˙妄卦˙象曰:『天下雷行,物與妄。』墨子˙天志中:『天下之君子,與謂之不詳者。』
1.向﹑對。如:『與虎謀皮』。孟子˙公孫醜下:『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,豈以仁義為不美也。』
2.被。戰國策˙秦策五:『(夫差)遂與勾踐禽,死于幹隧。』
3.為、替。孟子˙離婁上:『所欲,與之聚之。』
1.和、同、跟。如:『我與你』、『山與水』。論語˙公冶長:『夫子之言性與天道,不可得而聞也。』
2.與其,表示比較。韓非子˙難二:『與吾得革車千乘,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也。』史記˙卷八十三˙魯仲連鄒陽傳:『與人刃我,甯自刃。』
又:ㄩˋㄩˊ - 編号: 116329
- 首字: 與
- 首字拼音: yǔ
- Emoji組合: 🐟 (魚)
這是本站原創收集整理的漢字“與”對應Emoji表情符号“🐟 (魚)”,為漢字添加生動形象的符号:🐟
還有橫排PNG圖片
及動畫GIF圖片
也方便大家複制粘貼到微信、QQ等地方,點擊:Emoji符号"🐟"和圖片鍊接,還可以查看該符号在《EmojiAll表情詞典》中更詳細的介紹。 - 單字解釋:與 (鍊接到一把刀中文字典)
仿宋矢量字庫:

楷體矢量字庫:

黑體矢量字庫:

重要提示:本站部分内容原始數據來自台灣繁體詞典,僅供學習中華漢語言文字查詢使用,其部分内容可能因為與中國大陸文化、思想和政治觀點不同而有分歧,如果您發現有在中國有關部門看來不合适的内容,請填寫反饋表單及時與我們聯系,本站将在二個工作日内處理、回複,謝謝理解和支持。